2017年11月,OD實驗室裡的面皮破掉了,車牙齒混濁堪比嘉明撒了我一褲腿
與此同時,有一群美國人跟歐洲人聚集到了芝加哥
去年考研究所的時候遇到這篇
今年在三總要開始review 221 篇經典文獻的時候,又負責到這篇
這個緣份…..
好啦,雖然新定義又要報告、要背(還要考)令人痛苦不堪
但是他比起1999年的脈絡更清晰
不管是哪一年的定義,都是為了避免自話自說,蓋一座牙周巴別塔(?XDD)
專業人士,就是要講自己才聽得懂的話才顯得轉業
Classification VS Diagnosis
再看一次這個title,他為什麼要把分類跟診斷分開寫?
relatively homogenous cohort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r nature of an illness by evaluation of the signs, symptoms and supportive tests in an individual patient
好喔,白話文時間
當一種疾病的病因非常清楚的時候
Diagnosis跟Classification的功能才是相同的(比如Leprosy)
但像periodontitis這種多病因、多危險因子的疾病,這兩者就要區分來看
Classification 是把一些相似的disease跟condition分類
有助於流病學、病因學
也是臨床醫師的初診印象
接到這個牙周病患的時候,他被分在哪一個stage/grade
Diagnosis 是對Individual的SOAP的SO做綜合判斷
所以是一個“當下的狀態”
1999年哪裡不好了你倒是說啊~
先來看1999的
1. 基本上,1999 用 Severity of past destruction 來分類
2017年:
加入missing teeth, complexity of case, future risk of progression, influence from systemic disease
2. 1999年的,採用attachment level作為診斷依據
這有兩個問題
➜ 在臨床上根本都用猜的,因為CEJ藏在牙肉下面(通常啦)
➜ 如果是treated periodontitis patient,他牙周已經恢復健康,應該給他一個2017的說法:healthy but reduced periodontium,而非slight/mild/severe periodontitis (結束)
但2017年,還是使用CAL (莊孝維?)
Periodontitis定義為:interproximal CAL of ≥2 mm 或是 ≥3 mm at ≥2 non‐adjacent teeth
可是他有加註一條:
臨床上可以用BOP + probing depth ≥4 mm and ≥6 mm at ≥2 non‐adjacent teeth 來判斷
3. 1999年的,什麼叫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
- 在1990的時代
他們相信不同的分類(ex : chronic/aggressive periodontist),就有不同的genetic, microbial 特徵
但後來發現沒有特定的pathological , physiological證據,顯示chronic/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是不一樣的兩種病
- 美國牙周病學會在1989年提出chronic 跟aggressive的差異:Age
1999改為 CAL loss rate
但是臨床上我們很難知道這位病人,都經歷過了什麼XD (rapid or chronic)
- Chronic periodontitis 好發於成人族群,但也會發生在年輕人族群
牙周破壞速度是緩慢的,但是也會有快速破壞的階段
(都你在講)
4. 1999年的,Localized VS Generalized
localized:30% of sites involved
generalized:>30% of sites involved
不是啊….sites是三小
incisor, premolar, molar各自算一區? 還是…?
所以 AAP建議,改sites為te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