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I be happier ?
你有沒有曾經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我現在在(某Center/某Local診所/某國),就會過上截然不同的日子
檢視系列文
台南火車站前有一整條前鋒路的停車格
每次趕火車的時候(我永遠在趕火車)
我都在想:是要先停在遠一點的空停車格
還是要繼續往前騎(但是冒著更靠近火車站的停車格都滿位的風險,又要迴轉消耗時間)
我們的人生在以下兩者之間擺盪:
一種是以薩柏林的“我們注定要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要承擔無法彌補的損失”
另一種是,波赫士的“每一個選擇都會衍生出數量龐大的未來可能”。
— —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我們很常擔心自己是不是達成了“最佳選擇“
為自己列出Plan A B C,Plan A 出國拿專、Plan B留台灣當Fixed R拿專、Plan C 當研究生拿專
Plan A,夜晚的哈德遜河閃閃發光,但是花出去的金子銀子也閃閃發光
Plan B,Get paid、get time 多好
Plan C,“會很累喔,要想清楚喔”
誰都不想在生命中重要的關卡失分,然後從此過上“第二志願”的人生
算了還是Plan D 不拿專,去Local面對真實人生(?)
當快樂成為責任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盲目的追尋某種狀態
比如一些無憂無慮、赤著腳ㄚ在草地上奔跑,像一則衛生棉廣告的清新場景(並沒有)
來看篇論文吧 (這麼突然?)
UC Berkeley的心理學實驗,找來59位女性來填寫問卷,評估自己有多重視快樂
結果顯示,越把快樂當成目標的人,普遍更不快樂
Valuing happi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hedonic balance, low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es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on symptoms.
但實驗1.0的因果關係沒有那麼明確:
是因為不快樂,才令人重視快樂?
還是因為重視快樂的目標,讓人不快樂?
後來實驗part 2 他們找來70位女性
實驗組看了一篇關於“快樂的重要性”的文章、control 組沒看過文章
之後給這兩組人看一段2分鐘的短片
結果顯示:先看過“快樂很重要” 那篇文章的受試者
在看影片的快樂程度,小於沒看過的control 組。
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