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子,我成了這個新成立 青年委員會的幹部
有一種準備要從學生時期做事做到老的預感(小聲…_)2021年夏天,新生牙聚成為我們的首發活動
但遇到疫情爆發,這場活動 就這麼從草帽延後到了毛帽的季節
誰的青春不迷茫
這次受眾主要面向剛畢業/快畢業的醫師,(也就是說,主委本人也是受眾之一XD)
醫療生涯抉擇,一直是這個年紀恆久的母題
但是,學校沒有告訴你,而家聚的時候,你沒空回去(?)
為什麼我提家聚?
因為那是為數不多,在校學生能夠接觸到這類資訊的場域
生涯資訊的交流,容易變得單一而破碎
變得很像螞蟻談話
在酒酣耳熱的時候,偷偷伸出觸手,“學長….“ ,這前面應該拐這個彎、過這個橋還是走那個巷?
而S學長告訴我,成大牙的學生現在正經歷著迷芒的階段
我想想:也是,因為最高年級只到大三,沒有家聚、沒有校友會,
上面沒有太多參考,未來像是還沒開拓過的遊戲地圖,一片迷霧
但是高醫至今已64屆,我們就像是一個極大的母體池(?)
隨便抽出一個樣本,在他/她身上都會有嶄新的發現
“也就是說,你們想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校友曾經做過。”
像要直接開業(?)、直接出國、去讀研究所再去診所PGY、先去診所再去醫院當TR…..
每個臉譜都有相似的迷惘,像極算不出奧數題目的自己
但是未來難道只有一種解答?
吃的土中土,方為人上人
其實雖然說是主辦人,但是我的收穫並不比學員少
從小一直被教育的,要再更努力、才能更優秀
讀書一定要某某才藝班、某某特殊班,就這樣五音不全而且肢體顯然不是很協調的我
小學進了舞蹈班、國中管樂班,然後拿著紅利,考進了資優班
這樣的來時路,在我的生涯規劃上,潛移默化的起了很大的影響:
醫學中心、地區醫院、診所
廢話,當然要醫中!
專科、GP
GP怎麼行,那不是樣樣專樣樣不專嗎,一定要在小領域上登峰造極!(到底受到多大的創傷....)
這種唯有醫中高的潛意識,不知不覺透過我的言行跟與學弟妹的分享中傳遞出去
倖存者偏差
學妹剛考上某醫院的PGY,然後問到我想法
我仔細地問了他有沒有要出國、對未來的規劃後,給出了不一定要留的意見
“學姐!你是我第一個問到,給出偏不留意見的人誒!”
“你都問誰了?”
“某科的fixed R、某科的TR…,他們叫我一定要留啊!”
「不適應醫學中心環境、覺得醫學中心不好的前輩,不是選擇離開,就是被體制淘汰出局。
---Dr 陳和謙
覺得醫學中心好的人,自然比較容易留下來,於是留下來的人自然就會說醫學中心好。」
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在接收資訊或是觀點的時候,其實是局部而片面的
在這次的分享會裡,邀請到各個專科、各個職級的人,希望可以改變這個倖存者偏差的困局
一人給一片拼圖,提供比較全面的大局觀
活動結束之後我看到學弟的發文
才驚覺,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倖存者的誤區裡面
自己也坐在書桌前發呆了好久好久
晚上跟文婷去吃我們愛的麵店的時候就跟她分享這件事:
我認真的說:“真的誒,睡得著就好,沒人強迫你要睡得香啊”
文婷:哈,無知者睡得更香
在每個交流道口,我們都嘗試要做出第一志願、最好的那個選擇
深怕今年沒考上哪個醫院、疫情沒法出國(或者單純更骨感的錢不夠),啊完了
但身為主辦人,在這場活動結束之後,我有了另外一個心境:
牙醫的路那麼長,又沒人規定要一直在內圈衝刺
也沒人規定外圈散步到一半,不能再切進來啊
只要我們清楚知道,自己還在前進,那就夠了
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細水長流的走下去
——– 安倍夜郎 深夜閒話
插播–牙科課程 掃雷排雷
“不要把病人當你練習的對象,模型跟豬頭是你的好朋友”,學長說
學長是我認識的人裡面,上過最多牙科課程的人了
由他來講這個主題,再適合不過
我認真的在桌子下按計算機,百萬跑不掉
畢竟也是白牙hands on全制霸的男人啊
“謙虛其心,弘大其量”
重點不是哪堂課一定要去上(當然他有私心推一些www)
而是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專長
分析手上現有的資源(線上課、教科書)
然後把這些上過的課程,轉成內在及外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