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Mcguire, 1991


雖然分得比較簡單就是了XD


non-molar

molar

自評預測力:跟前人差不多,就是以為沒救的,還是活得不錯

自己勾一勾


這篇就是根據這六項評估標準,搞了一個miller score

然後把根據右上方的表可以看到
他們團隊搜集1969~1994,一共800位病人
統計出來的survival probability


這六個factor誰影響最劇?

McGuire 1991,1996


其實McGuire 1991, 1996兩篇內文我都沒看到他有明定25%, 50% attachement loss這個數值
他說的是moderate, severe, 所以應該是後人幫他加的(?
不然用intermediate, moderate這種字眼真的滿痛苦的XD
- Overall prognosis 不是整體Individudal Prognosis相加的結果喔,他也有自己的判斷準則:

Kwok and Caton 2007
細看的話內文跟其他篇差不多
- General factor :
全身健康、抽菸 - Local factor:
PD>5, Mobility, TFO與否, 其他anatomic plaque-retentive factors (tooth position, root anatomy)
但這也是為數不多幾篇有把prognosis跟治療預後做連結的


Nunn, McGuire 2012

上面的是總表
其實這篇還有針對molar, non molar做細分:



Gustavo Avila 2009
最後可以依據下面那個紅綠燈
來決定臨床上是否需要將copmromised的牙齒拔除

三紅就拔
(後來發現三紅 ….滿簡單就達到的誒)

Miller-McEntire 2014

比較酷的是Molar type XD
Mandibular molars: 0
Maxillary first molars:1
Maxillary second molars: 2

他們團隊搜集1969~1994,一共800位病人
統計出來的survival probability

論文中自己說他的Harrell’s C-index是 67.1% (95% CI: 49.7–82.6%)
就是說他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相一致的比例是67.1%
Miller score 每加一分,這顆牙齒最後會被拔掉的機率就加38%

番外,讀這篇的時候,頗有一番樂趣XD

這篇很酷,野心也很大,本來應該可以發展個什麼電子化輸入各項數值
自動跳出該顆牙齒的Prognosis系統的(?
北昕要不要考慮一下
但臨床很骨感,真的會這樣做的人太少,太不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