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曾經是高醫牙醫系鼎社 第48屆社長~)
前陣子收到第56屆的鼎社訪談邀請,原文會整理成文之後,刊載在鼎刊中
會後的回饋:

可以簡單分享一下過去一年的生活作息與工作狀況嗎?這樣的狀態有符合你原本對醫師這個職業的想像嗎?
之前我在三總接受牙周病專科醫師訓練
三總比較特別,它的專科訓練是跟研究生制度綁在一起的 (據我所知,全台只有三總、台大是這個制度)

這個對於醫院跟牙周病界可能是個好處(培養出不是只會開刀的醫師)
但對於個體來說(aka 我本人)可能就沒那麼香了
那段日子,白天在醫院收病人、翻牙肉、縫縫補補,晚上跑診所打工賺便當錢
(要實驗進度報告前)假日加班去實驗室蹲點。
那陣子真的是人體極限挑戰賽,一邊切牙肉一邊殺老鼠,還要跟牙齦細胞一起熬夜吃宵夜,畫面太超現實。
一開始我真的很痛苦,因為我對實驗沒有什麼熱情,尤其那種長時間重複操作、然後數據還不一定理我一眼的感覺……實在不elegant。

直到有一天發現:欸,同梯次的軍費生(正停,我在講你)
不只要做這些,還要負責行政、出公文、被長官點名做報告,我頓時有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悲中帶喜(誤)。
說真的,這樣的生活跟我以前想像的「醫師」差滿多的。我原本以為會是個專注治療、走路有風、被感謝卡(跟台幣)淹沒的白袍戰士,結果實際生活比較像是「被現實追著跑的牙周打工仔」。
我覺得我現在是個偏差值以外的牙醫師。不太走主流那種「穩穩看診、固定下班」的路線,也不是特別熱衷診效或考試那一掛,甚至對專科醫師的title也沒有「必須到手」的追求。
我比較像是邊走邊想、邊做邊懷疑的人,常常在某個清晨或深夜問自己:「欸我到底在幹嘛?」
但說也奇妙,這樣的迷路過程反而讓我比較像我自己。雖然偶爾會撞牆、會累,但至少我不是在別人的路上迷路,而是在自己的地圖上慢慢找出口。
想請問學姊當初選擇牙醫系的原因是什麼?
這應該不是面試齁(笑),所以可以說實話嗎
其實這題我曾經認真申論過,在部落格裡寫過一篇
高中的時候,因為成績還不錯,加上周遭環境的期待,就覺得「好像應該要念個醫牙,這樣比較不會浪費」。再加上牙醫(比起過勞的醫師)一直有那種「收入穩定、時間彈性」的印象
——與其說我想念牙醫系,不如說我想保留生活的彈性,不想未來被工作完全佔據。
但其實,在那之前我有個短暫又文青的夢想:當作家。
我曾經想像自己會坐在某間老咖啡館的窗邊,打著字、寫小說,結果最後變成在診間燈下打麻藥、寫病歷。
雖然職業走向不同,但那份對文字的喜歡一直都還在
後來也慢慢變成寫部落格、演講稿、記錄生活與想法的出口。
所以,選牙醫這件事,某種程度上是命運的安排,也包含了自己的選擇。中間夾雜一點現實、一點掙扎,但走到現在,我跟它還算是和平共處的關係啦。
